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近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发布会上指出,上半年中国消费市场发展态势向好。展望后期,消费政策还会继续加力。下半年刺激消费补贴政策已在陆续出台,各地也会继续出台相关措施促消费。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458亿元,同比增长5.0%,比一季度加快0.4个百分点,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上半年消费的强劲表现从何而来?离不开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去年,15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带动相关产品销售额超1.3万亿元。今年,政策再加力——既将提振消费前移,将其列为政府工作之首;又加力扩围,资金规模翻倍、品种范围扩大。据统计,今年用于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的3000亿元超长期特别国债资金,上半年下达资金1620亿元,有效带动家电、汽车等领域销售大幅增长,以旧换新相关商品销售额超过1.4万亿元。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成绩固然可喜,但问题与隐忧亦不容小觑。一是“国补”资金骗补套补等乱象屡有发生。一些企业与商家动了“歪心思”,打起国家补贴的“小算盘”。这些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侵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削弱了补贴政策的实施效果。二是政策持续性还有待加强。此前多地因资金拨付进度较慢,导致6月社零季调环比下降0.16%,增速有所放缓。这也意味着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边际效果减弱,提振消费除了“补贴”刺激,还需要寻找更多新的消费发力点。
如今进度过半,消费补贴政策要走好“下半场”,不仅要管好资金,让“真金白银”更好落地落实;更要发挥其带动作用,进一步激发消费潜力。
先看如何监管。当前,套补、骗补行为之所以能成功,除了监管有漏洞之外,相关补贴对象及标准不够明确也是原因之一。对此,需从多方面着手,在完善政策规则、细化补贴条款、堵住漏洞的基础上,不妨进一步明确补贴的设备和消费品类别、品牌、型号和群体,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确保资金精准惠及消费者。同时,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各类骗补套补行为,震慑违规者,保障市场公平与各方权益。
再看如何带动。眼下,我们正处于消费升级的关键阶段。一边是消费需求特征从大众化转向个性化、多元化、多样化,一边是新的消费模式和业态层出不穷。可见,未来政策发力,须精准匹配这一趋势,积极运用财政补贴、贷款贴息等政策工具,将促消费同惠民生、补短板结合起来。比如,充分挖掘文化旅游、医疗健康、养老消费等领域的发展潜力,以优质消费供给满足消费者升级消费的需求。
此外,消费政策的可持续性,离不开居民收入增长与消费环境优化。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是消费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通过稳就业促增收、改善消费环境、数字技术赋能等,多措并举夯实消费基础,才能更好地让消费者能消费、敢消费、愿消费。
走好消费补贴政策“下半场”,既需延续政策惯性,更需适应经济结构变化。聚焦消费升级趋势、优化政策工具组合、夯实长期增长基础,当前中国消费市场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的“差距”,就是未来的成长空间。
【责任编辑:郑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