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碳价三年翻倍 碳交易行业市场现状、前景趋势研究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下简称“全国碳市场”)正式启动上线交易满三周年。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披露数据显示,15日全国碳市场收盘价报87.05元/吨,与全国碳市场启动上线交易首日的开盘价48元/吨相比已近翻倍。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站在新起点上,加快推进升级扩围成为下一步全国碳市场建设的重要课题。发电行业配额分配优化完善,全国碳市场扩容步伐也在加快,预计水泥和铝冶炼两个行业或将率先纳入。
碳市场,也称为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核心政策工具之一。政府为落实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会设定一定时限内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并且以排放配额的形式分配给参与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
我国碳市场于2021年7月16日正式上线,第一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162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约45亿吨;第二个履约周期共纳入发电行业重点排放单位2257家,年覆盖二氧化碳排放量超过50亿吨,从可交易的二氧化碳排放规模看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碳市场。
今年以来,全国碳市场建设逐步提速。继1月份国家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市场重启后,5月1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正式施行,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运行管理提供明确法律依据。
三年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进入到第二个履约周期后,全国碳市场交易量比第一个履约周期增长19%,成交量增长了89%,参与交易的企业增加近50%。截至7月15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4.65亿吨,累计成交额269.7亿元。
目前,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显示:
碳排放权交易的价格如果越高的话,意味着企业在购买碳排放权配额的时候,需要付出更高的成本。对于一些有盈余配额的企业来说,它可以通过出售配额获得更高的收益。通过价格的高低来激励或者影响企业的决策。
碳价的提高无疑能促使市场内的2000多家火电企业增强节能减排的意识。目前正值夏季火电发电高峰,在湖北省的华电襄阳公司,从周边农村收集来的树皮、谷壳等农林废弃物被送入这台气化炉中,通过气化反应产生一氧化碳、甲烷等可燃气体,再送到燃煤发电机组内进行混合燃烧。曾经这家企业以煤炭为主要燃料,通过建设这个生物质发电项目,每年可以替代标煤1.8万吨左右,可以减排二氧化碳约5万吨。企业实现了整体能耗的降低。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碳配额的价格作为激励方式,鼓励企业更多减排,并将富余的碳配额出售获得经济激励。
目前我国碳市场已进入第三个履约周期。就在7月2日,生态环境部就《2023、2024年度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发电行业配额总量和分配方案(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数据显示,对2023年和2024年的碳排放基准值进行适度调整,一定程度上平衡了低碳发展要求与企业履约压力;二是简化了配额计算流程和参数,减少了企业在执行过程中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提高了碳市场的运行效率;三是提出了配额结转规则,健全了碳市场制度,有助于提高碳市场流动性。
如果企业想抓住机遇,并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发挥最佳作用,那么我们推荐您阅读我们的报告《》。我们的报告包含大量的数据、深入分析、专业方法和价值洞察,可以帮助您更好地了解行业的趋势、风险和机遇。在未来的竞争中拥有正确的洞察力,就有可能在适当的时间和地点获得领先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