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024年中国绿色金融行业研究 央行等四部门发文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央行等四部门发文推动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据报道,近日,中国人民银行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从加大重点领域支持力度、提升绿色金融专业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强化实施保障四个方面提出19项重点举措。
《意见》强调,要着力提升金融机构绿色金融服务能力,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银行、保险、证券、基金等金融机构要立足职能定位,通过完善工作机制、优化流程管理、推动金融科技应用、强化队伍建设等健全内部管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供给质量。持续加大绿色信贷投放,发展绿色债券、绿色资产证券化等绿色金融产品,强化绿色融资支持。聚焦区域性生态环保项目、碳市场、资源环境要素、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EOD)项目、多元化气候投融资、绿色消费等关键环节和领域,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力度。
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绿色金融有两层含义:一是金融业如何促进环保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个是指金融业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前者指出“绿色金融”的作用主要是引导资金流向节约资源技术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引导企业生产注重绿色环保,引导消费者形成绿色消费理念;后者则明确金融业要保持可持续发展,避免注重短期利益的过度投机行为。
与传统金融相比,绿色金融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它更强调人类社会的生存环境利益,它将对环境保护和对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作为计量其活动成效的标准之一,通过自身活动引导各经济主体注重自然生态平衡。它讲求金融活动与环境保护、生态平衡的协调发展,最终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绿色金融的主要产品包括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基金和绿色保险等。这些产品以支持清洁能源、节能减排、环保产业等绿色项目为主要目标,通过优惠的贷款条件、低成本的融资渠道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流向绿色领域。
过去几年里,全球绿色金融市场继续发展,包括绿色债券、绿色贷款、可持续基金在内的绿色金融产品的发行规模持续增加,全球碳市场的建设也进一步扩大。整体而言,绿色金融市场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据中研产业研究院分析:
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绿色金融资产规模超过25万亿元。其中,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22.03万亿元,同比增长38.5%,2022年全年增加6.01万亿元;境内“贴标”绿色债券累计发行规模达2.62万亿元,2022年全年发行规模8724.57亿元,同比增长44.66%;绿色保险、绿色信托、绿色基金等其他绿色金融资产均取得快速的发展,对绿色实体经济的支持成效显著。
在“双碳”战略实施进程中,绿色金融的需求和供给都显著增加,绿色金融面临更大的发展机遇。
随着绿色金融的普及和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公众开始关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绿色消费、绿色出行等低碳生活方式逐渐普及,为绿色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基础。
企业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下,开始更加注重自身的环保责任和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将绿色发展纳入企业战略规划中,通过绿色投资、绿色运营等方式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想要了解更多绿色金融行业详情分析,可以点击查看中研普华研究报告。报告对国内外绿色金融行业的供给与需求状况、相关行业的发展状况、市场消费变化等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了主要绿色金融品牌的发展状况,以及未来中国绿色金融行业将面临的机遇以及企业的应对策略。报告还分析了绿色金融市场的竞争格局,行业的发展动向,并对行业相关政策进行了介绍和政策趋向研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