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演出经济”市场规模未来两年有望突破千亿 演出服务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分析
-
- 北京用户提问:市场竞争激烈,外来强手加大布局,国内主题公园如何突围?
- 上海用户提问: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发布,船舶制造企业的机
- 江苏用户提问:研发水平落后,低端产品比例大,医药企业如何实现转型?
- 广东用户提问:中国海洋经济走出去的新路径在哪?该如何去制定长远规划?
- 福建用户提问:5G牌照发放,产业加快布局,通信设备企业的投资机会在哪里?
- 四川用户提问:行业集中度不断提高,云计算企业如何准确把握行业投资机会?
- 河南用户提问:节能环保资金缺乏,企业承受能力有限,电力企业如何突破瓶颈?
- 浙江用户提问:细分领域差异化突出,互联网金融企业如何把握最佳机遇?
- 湖北用户提问:汽车工业转型,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在哪里?
- 江西用户提问:稀土行业发展现状如何,怎么推动稀土产业高质量发展?
演出作为一项互动性、沉浸感较强的文化产品,在促进文旅融合上也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根据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的数据,2024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场次25.17万场,同比增长30.19%,观众人数7910.13万人次,同比增长27.10%。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一方面,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火爆。协会数据显示,上半年演唱会、音乐节等大型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134.73%,观演人数同比增长63.35%。大麦数据显示,今年1月1日至7月4日大麦平台演唱会“想看”人次达1.47亿,同时,二、三线城市的演唱会“想看”增势迅猛。
另一方面,国内各类原创内容的剧场类演出也展现出蓬勃发展的活力。数据显示,相较于去年同期,今年上半年新推出原创剧目数量明显增加,涵盖多个艺术门类的原创新作接连登台。
演出服务,是指为满足公众文化娱乐需求而提供的一系列专业表演活动及相关服务的总称。它涵盖了从策划、组织、执行到呈现给观众的全过程,涉及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杂技、魔术、马戏、演唱会、音乐节、戏剧节、艺术节等多种形式的现场表演艺术。
演出服务不仅要求高质量的表演内容,还包括舞台设计、灯光音响、服装道具、宣传推广、票务销售、现场安保及后勤支持等多个方面的专业服务和协调配合,以确保演出的顺利进行和观众的良好体验。
在众多演出品类中,演唱会占比最大,占总票房收入的75%以上。演唱会尤其是明星演唱会往往成为演出市场回暖的新引擎。就当下演出市场的整体版图来看,演唱会票房持续增长,音乐节市场也更趋平稳、规范。今年上半年,刘德华、周杰伦、凤凰传奇、周深等众多歌手举办的多场大型演唱会均开票即售罄。
除了传统的演唱会、音乐节等形式外,沉浸式演出、小剧场演出、旅游演艺等新型演艺形式也得到快速发展。这些新型演艺形式将满足不同观众群体的需求,进一步丰富演出市场的内容。另外,还有一些旅游演艺企业瞄准目前游客消费模式更新,积极探索新型演出模式,大力开发“沉浸式”“行进式”旅游演艺项目,让市场呈现百花齐放的新生活力。
天眼查数据显示,现存“演出”相关企业105万余家,2024年1-7月,相关企业新增注册7.8万家。
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显示:
演出市场的持续繁荣已超越了初期被视为“报复性消费”的短暂现象,转而深刻地融入了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其日益成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文艺演出不再仅仅是偶尔的娱乐选择,而是转变为现代人精神追求中的常态,观演活动逐渐成为居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构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大城市的热烈反响中,更在小城镇引发了共鸣,形成了观演消费在全国范围内同频共振的壮观景象。无论是繁华都市还是宁静小城,居民们都热衷于走进剧场、音乐节现场或各类演出场地,共同享受文化艺术带来的心灵滋养与愉悦体验。
随着市场需求的增加和制作成本的上升,演出票的价格也水涨船高。这引发了不少争议,需要相关部门和演出机构共同努力,制定合理的票价政策。
在供需两端的共同支持下,“演出经济”的发展势头不减。2023年中国演出市场规模达739.94亿元,创历史新高,到2026年预计将达到1017.03亿元。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适时有效的市场决策是制胜的关键。报告准确把握行业未被满足的市场需求和趋势,有效规避行业投资风险,更有效率地巩固或者拓展相应的战略性目标市场,牢牢把握行业竞争的主动权。
更多行业详情请点击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发布的。